【「集點卡」要怎麼用才不會有後遺症?】 ![]() 她說:「集點卡很厲害耶, 為了集點現在敢點眼藥水了」! ![]() 小編讀了一些使用集點卡優缺點的文章 整理出以下使用重點,希望對大家教育孩子有幫助: ![]() ■ 獎勵方式1: ![]() #行為目標要具體可行,年紀愈小要愈快回饋、目標愈簡單。例如希望一個每堂課都起來走動的孩子好好坐著上課,一開始的目標可能要訂「一天累計有三堂課好好坐著」就獎勵,做到了之後難度提高到「一整天都好好坐在位置上」才獎勵。 當行為慢慢建立,#強調他的內在成就感,並漸漸把外在獎勵物拿掉。例如要養成孩子洗碗的習慣,每洗一次集一點,每次洗完除了點數,不要忘記口頭讚美他的貢獻:「你幫媽媽把碗洗完了,媽媽可以少做一件家事。」降低獎勵的物質化,用陪伴來滿足,並在習慣養成後告訴他:「媽媽相信你們不用集點,可以自動自發幫忙分攤家事。」撤掉外在獎勵。 集點獎勵要成功,必須: ★及時回饋。 ★規定要說到做到、言出必行。 ★行為目標要明確,一次著眼一個行為。 ★獎勵物要是孩子在乎的:給三歲的孩子糖果很有效,但是十五歲的孩子對糖果就嗤之以鼻。 ★低年級用代幣式與物質的獎賞愈有用,但是愈往高年級,要偏重社會性獎賞,激發內在動機。 ■ 獎勵方式2: ![]() 1. ✔#要具體、言之有物。尤其在行為建立初期,不要說「你好棒」,改以「你已經會自己穿鞋好棒」,具體行為描述。 2. ✔#要讚美孩子的努力。李坤珊在小諦有一天不是很有信心的寫下第一個「a」時,指著字母的圓弧形部位說:「我可以看得出來,你很努力的轉彎,我寫給你看,你以前的圓弧度是這樣轉,現在是這樣!現在會寫得這麼圓,是因為你一直練習,很努力的練習呀!」 親職專家魏瑋志(澤爸)分享,家中兩兄妹常常吵到打起來。有一次,他看見兄妹倆又在吵架,哥哥很生氣,手緊握拳頭,很想打妹妹但試圖忍耐,即便後來還是大吵大哭,魏瑋志還是過去抱住兒子並稱讚他:「即使你那麼生氣,還是願意忍耐沒有動手。」 3. ✔#要持續、及時。孩子行為建立後,也不忘要繼續肯定。我們常在行為建立的初期讚美孩子,但是當行為建立之後就覺得一切理所當然,當孩子的正向行為無法得到父母注意,他可能就會用負向行為引起關注。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高正德提醒,在有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就會出現,當弟弟記得把椅子靠回去,爸爸讚美:「你好棒會推椅子了。」哥哥用力摔椅子:「這有什麼了不起!」高正德建議父母可以多肯定哥哥:「哥哥很多事都會自己做了,謝謝你幫爸爸的忙。」 4. ✔#要讚美已經完成的行為。親職專家李顯文在《高效能父母學》中提醒,任何孩子沒有做出來的事,父母若把他說出來,那只是父母期待,不是對孩子的鼓勵,像是「我對你有信心,你一定可以考出好成績」或是「這一點也不困難,你一定可以做好的」,當孩子為即將發生的事擔憂時,聽到這一類的話只會感受到壓力,或是覺得父母想用好聽的話來控制他,並不會促使孩子真正想去做。 5. ✖#不要拿讚美來評價孩子。例如「這次比賽,你拿下全台冠軍,我真以你為榮!」或是「這次考了九十五分真棒,如果可以考一百分就更完美了!」這會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壓力。 6. ✖#不要拿讚美來和他人比較。不要做「你比姊姊還要棒!」以及「恭喜你當上副班長,如果能像哥哥一樣當班長會更好。」這類比較,但是可以透過讚美,比較孩子現在比過去做得好的部分。 #獎懲--使用都有一些技巧。誤用也會帶來後遺症 ![]() #文章來源: 作者:張瀞文 (親子天下雜誌62期) ![]() |